意大利印象5 – 水中的威尼斯(第2天)

分类:游记 | 标签: 威尼斯   运河   轮渡   总督宫  
2012-11-04 18:58 阅读(?)评论(0)



     2012103日,在威尼斯的第二天。




P1.    早上出门,外面依然是阳光明媚。轮渡公司也正常上班了。在1号线轮渡售票处花7欧元买了一种最便宜的票,只能上下船一次。



P2.    1号线起点在火车站,终点到离岸坝。如图P2中红线所示。

 

    从P2中可以看出,威尼斯岛并不在大海中,而是在潟湖中。

    威尼斯潟湖,位于亚得里亚海边,是意大利最大的潟湖,水面面积约550 平方公里,平均水深1.1米。

 

潟湖(旧称泻湖),海岸带被沙嘴、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。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常可形成离岸坝-潟湖地貌组合。当波浪向岸运动,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,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,坝体将海水分割,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。

 

    1号线轮渡显然是条慢线,每走一、二百米就要停靠一个码头。一会左岸停、一会右岸停的,这到让我有充裕的时间拍照。



P3.    这是一个水边的教堂和钟楼。



P4.    这是我在意大利看到的唯一的一个Casino赌场,娱乐场)。




P5.    这是顶顶有名的黄金宫,1420年修建,其涂料中还加入了金箔,使外墙如同黄金般耀眼夺目。后因海水侵蚀、人为破坏,黄金屋已褪色。现在它是个美术馆。




P6.    运河两岸还有许多著名的建筑,因功课预习的不好,加之船上人多,没法移动,我一直站在左船舷,所以,右侧的土耳其商馆、圣斯达艾教堂、佩沙宫、雷佐尼可宫都未拍下。

    建议去威尼斯游运河的朋友站在右船舷会好一些。



P7.    一妇人在眺望运河。




P8.    著名的利雅得桥。原本的木桥坍塌后,经过70多年的争论之后,终于在16世纪末修建了这座石桥。

    不但石桥上有许多商铺,石桥周围的市场、餐厅也十分热闹。

      莎士比亚的《威尼斯商人》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。




     运河中各种各样的船只也十分有趣。

     威尼斯岛上没有汽车、没有摩托车、没有人力三轮车、没有自行车,代步工具除了是船还是船。 大笑 


P9.    帅气的老头。



P10.    在这种快艇上估计不好拍照,摄像是个好办法。




P11.    贡多拉的尾巴翘的多高呀。




P12.    这位船工太像黑老大了。带墨镜的女游客仿佛和船工是一伙的。 得意 
     河道上的标识一点也不比马路上少。从P12中可看到此河道为双向行驶、限速5公里/小时、最窄处2米。




P13.    这条拖轮像推土机。




P14.     佛司卡力宫前的一条小货船。

佛司卡力宫是1437年为当时的总督修建的,它和隔壁的裘斯提安宫紧紧相连成双子宫殿。其蛋型尖拱窗和镂空的十字叶装饰说明了它的哥特风格,最上层之尖拱呈三叶状,这是当时威尼斯发展出的特殊形式。

    此宫现在由威尼斯大学使用。



P15.    这个大门已淹入水中。可以看出已经开始落潮了,最高水位还要高20厘米。


    这里建筑的方法,是先在水底下的泥中打下大木桩,木桩一个挨一个,这就是地基,打牢了,铺上木板,然后就盖房子,这儿的房子无一不是这么建造的。所以有人说,威尼斯城上面是石头,下面是森林。当年为建造威尼斯,意大利北部的森林全被砍完了。这样的房子,也不用担心水下的木头烂了,它不会烂的,而且会越变越硬,愈久弥坚。




P16.     一对牛哄哄的亚洲人(没准是大陆人呐。)穿着睡袍站在阳台上在看运河风景。




P17.     再贴一次圣马可广场的照片。

总督宫始建于9世纪,属于欧洲中世纪罗马风建筑。由于当时威尼斯与地中海东部的伊斯兰国家密切的文化贸易往来,大量阿拉伯人定居威尼斯,所以总督府立面的席纹图案明显受到了伊斯兰建筑的影响。总督宫的巨型上层建筑都建在轻盈精巧的镂花拱顶上。乍一看,好像楼的上下颠了个个儿,楼的正面系统也显得如此的不合逻辑:下面是两根细条作支柱,上面是结实的高墙。




P18.    不知名的教堂。




P19.    远离圣马可广场,岸边的房子越来越少,越来越简陋。




P20.    岸边钓鱼的老人。



船开了1小时10分,到达终点。


P21.    这是终点站旁边的一个教堂吧。

    我们在船上等了5分钟,就返航了。30分钟后,我们在圣马可广场下船。



    在总督宫门前排队买票,参观总督宫。

P22.    进入总督宫,首先看到的一个大院子,其三面是楼房,一面是圣马可教堂。




P23.    左边楼房上有一排硕大的窗户。



P24.    总督宫是威尼斯共和时期的最高行政中心。里面的会议室富丽堂皇。


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;当时这个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似刀兵的游牧民族,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。肥沃的冲积土质,就地取材的石块,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;在淤泥中,在水上,先人们建起了威尼斯。威尼斯10世纪开始发展,14世纪前后,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,被誉为整个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业贸易旅游于一身的水上都市;1415世纪为威尼斯全盛时期,成为意大利最强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、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。16世纪始,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,威尼斯逐渐衰落,1797,威尼斯屈从于拿破仑的统治,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威尼斯共和国从此灭亡。1849年反奥地利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。直到1866年威尼斯地区和意大利才实现统一,从此成为意大利的一个地区。




P25.    大大小小的会议室一个挨着一个。




P26.    窗外的圣乔治马乔雷教堂。




P27.    这里大概是审判犯人的地方。




P28.    最后我们来到了大国会厅——它不仅仅是威尼斯而且也是全意大利最大的大厅,长54米,宽25米,高15米。巨大的天花板上画满了华丽的油画,并镶了浓重的镀金花纹边。

    500年前能建造这么大的厅,而且一根柱子都没有,实在是太伟大啦!

    




P29.    大国会厅东面墙前的高台上放着元首的宝座和六个国会议员的座椅。在这些椅子上方的墙上挂着一幅世界上最大的丁托列托的作品《天堂》(22×7)。这幅画体现了画家的高超技艺,他将成百上千个似乎沉迷于飞旋的宇宙运动的人物形象融为一体。




P30.    从楼上看总督宫的院子。




P31.    走过叹息桥,去看总督宫旁边的监狱。




P32.    这是牢房。




P33.    一个韩国“独行侠”美女在拍看叹息桥的人群。




P34.    看叹息桥的人群。

    这时卞小妹将手从小小的窗户格中伸出,向人群使劲挥手,人群中立即爆发出一阵欢笑!



P35.    这是我们进入总督宫之前拍的叹息桥。卞小妹就是在左边那个窗户招手的。


有名的叹息桥连结着总督宫和旁边牢房,是威尼斯的必访景点之一。叹息桥建于1600年,其造型属早期巴洛克式风格,桥呈房屋状,上部穹隆覆盖,封闭得很严实,只有向运河一侧有两个小窗。

因死囚被押赴刑场时经过这里,常常会发出叹息声而得名。当犯人在总督宫接受审判之后,重罪犯被带到地牢中,可能就此永别人世,过去临刑死囚走向刑场时必须经过这座密不透气的桥,死囚们只能透过小窗看看蓝天,想到家人在桥下的船上等候诀别,百感交集涌上心头,不由自主地发出叹息之声——再向前走便要告别世间的一切了。



P36.    这是参观总督宫的出口,我倒觉得这是总督宫的正门。

 

    参观完总督宫,我们又参观圣马可教堂。


P37.    圣马可教堂大门被潮水淹了。观众行走在跳板上。

    看到这张照片,大家就知道上期博客提出的问题答案了吧。

    圣马可教堂里面没有什么特别的,这里就不贴照片了。


P38.    从圣马可教堂出来,我们坐在广场旁的跳板上休息,吃干粮。这时,一群鸽子袭来,卞小妹吓的哇哇大叫。

 

    后面我们还参观了圣马可广场旁的科雷博物馆(是总督宫的联票),和梵蒂冈的博物馆相比,也不值一提了。

    下午3点,我们熟门熟路地走回宾馆,取了行李,坐下午4:30的火车站离开威尼斯前往佛罗伦萨。

 


没有去过威尼斯的朋友,建议你们尽快去看看,80年后也许只能看水下的威尼斯啦!

 

成名于水也困于水的威尼斯城目前每年有200天被浸泡在水里,而在17世纪初,这一数字只有7天。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,持续的降雨使得威尼斯泻湖地区海水涨潮时发生倒灌,游客只能踮起脚尖漫步著名的圣马可广场。许多古老的建筑物的地下基础结构被腐蚀,变得不坚固,造成大批古建筑下沉。2001年,科学家们发现,威尼斯自1727年以来的275年间下沉了67厘米。下沉的原因:除了海平面升高的影响外,也有人为的原因,那就是在近代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过度开采地下水,造成地下岩石层塌陷,整个水城正一点点没入水中。有人甚至预言说,80年后的威尼斯将成为水中城市。---- 引自网络

  最后修改于 2021-04-16 08:53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:http://blog.sohu.com/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